現在登錄網址:太極源流  --  「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太極源流 經典拳論 佛說禪語 經典文集 太極佛堂 身心靈之科學探索 太極小說 內家拳舊聞

               楊氏太極拳源流
楊氏太極拳有別於陳氏太極拳,較能供非練武人士或年邁人士作強身健體之效,故是太極拳成為最廣泛流傳的一個流派,它有三盤四架之分,人們可依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

創始人
楊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禪,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據楊家、武家及趙堡太極拳後人所言,陳長興原精於炮鎚,後來從學於河南蔣發,得太極拳藝。楊露禪久慕太極拳的奧妙,三下陳家溝向陳長興學太極拳,藝成後進京(北京),京城武師皆向其挑戰,盡皆敗北。因而聲名大噪,當時武術界均稱「楊無敵」,一時王公貴族從學者眾。後太極拳宣傳養生功效,經楊澄甫大力更訂後,發展成為國拳,其基礎實為楊澄甫奠定。(有民國武俠小說言:楊露禪久慕陳家溝陳氏長拳,三下陳家溝學的也是陳氏長拳。)傳子楊班侯,楊健侯(1839年-1917年),後其技由其孫楊少侯、楊澄甫(1883年-1936年)傳承。楊澄甫以大架為本,最後定型為當今流行的「楊家太極大架」。楊家內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長拳的傳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楊澄甫定型的大架為主。而且這四個架勢並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種打法。
 
其他創始人
張三豐此說根據民國初年許禹生的說法,許氏推斷數百年前事,未提任何根據,遠不及以俗民誌方式,進行科研考證的唐豪、顧留馨二位專家可信。
 
陳卜
陳氏一族本不是河南人,而是從山西移居到河南的。陳式第十八世陳績甫在他著的《陳式太極拳入門總解》的序中說:陳式一族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同縣大槐樹村,在族長陳蔔率領下,移居到河南溫縣常陽村的,後來,家族繁衍,遂把此地改名為「陳家溝」。陳家溝也稱為陳溝,移居後即以陳蔔為第一代。陳氏第十六代陳鑫在他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序中寫到:「始祖陳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於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另外,陳氏第十八代陳績甫在他寫的《陳氏太極拳入門總解》一書中說:在陳家溝西十華裏處有一座叫清風嶺的名山,多匪,常襲擊掠奪村莊,管家苦於無法逮捕。早就精通太極拳的陳蔔憤然而起,從村中招募數百人,親率他們攻入賊窟,賊遂被平。從此之後,來學拳者日多,在村中設「武學社」,從而太極拳得到了廣泛開展。
對陳蔔創太極拳說,考證家們持否定態度的居多。但考證家張唯中在《武壇》發表的《重振國術武藝,發揚中華文化》一文中,引用了河北省高陽縣人傳授長拳的李從吉先生的談話。李說:「我雖原籍河北省,但遠祖與陳氏一族一樣原來都是山西省洪同縣大槐樹村的居民。據先祖們說,那個地方每到舊曆正月在廟前舉行武術大會,頗為盛大。另外,把祖傳長拳的技法和姿勢,與陳家溝十三勢長拳和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的三十二勢的圖解等一一對照起來看,連名稱都大多相同。因此,可以認為所有這些都是宋太祖長拳流傳下來的。」
另外,唐豪、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中也指出:在1936年山西洪洞縣出版的《忠義拳圖稿本》(樊一魁編)的這本書中,技法和名稱都與陳家溝傳下來的拳書相同。陳王廷唐豪關於陳家太極拳的起源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陳家太極拳是陳家溝九世陳王廷研究了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收錄的拳法三十二勢圖解以後,又吸收了道家的《黃庭經》一書中的呼吸法而創編的。這個說法的根據如下。
第一個根據是:傳到陳家溝的拳法(包括太極拳),與戚繼光《拳經》中的拳法圖、名稱和歌訣大多完全相同。如果說是陳蔔創始了太極拳,那麼陳蔔是早於戚繼光百數十年的人,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當然應該有所記載。《拳經》是從當時中國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選出優秀的拳技而編寫成的,此書並非只登載一個門派的拳法。因此,陳家拳法與《拳經》相同,證明陳家是從《拳經》吸取的。
第二個根據是:陳王廷在陳家溝還留有一首長短詩,詩中還提到了造拳的事。「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另外,《陳氏家譜》記載:「九世陳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掃蕩群寇千餘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這段記載,太極拳以十三式(五行八卦)為主,用的是道家的想法如「以柔克剛」、「捨己從人」等,不是戚繼光《拳經》中的拳法的那一套少林拳思維。
楊露禪傳下來的拳架如楊氏、吳氏都很沒有陳氏經典招式如金剛搗碓、懶紮衣,反而趙堡太極的招式還有陳氏拳的影子。和趙堡太極沾點邊的有從陳清平那兒學了三個月的武禹襄傳下的武氏太極,雖說多數從楊露禪那裡學到,但招式名字變陳氏拳了。然而楊氏、吳氏和武氏都沒有纏絲勁,也沒有丹田內轉的功法。可見和陳氏拳不是同類的拳種。因此單憑《拳經》和一首長短詩就判定陳王廷創始太極拳真的太武斷了。何況《陳氏家譜》和長短詩中並沒提到是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的傳人
陳長興1771-1853
楊露禪1799-1872

楊露禪的弟子們
王蘭亭是楊露禪早期的弟子,他傳李瑞東1851-1917,有李氏太極一派。李瑞東原是帶藝投師,人稱鼻子李。李氏太極拳,也稱太極五星錘,分春、夏、秋和冬四個套路。王蘭亭傳[楊氏太極六十四式老架]於周玉祥,周玉祥原本習八卦掌。周玉祥傳吳錦園,吳錦園傳台灣葉金山,有宗嶽門王府皇家太極一派。
富周- 富英- 蕭公卓- 翟英波- 李正1953-府內派太極楊露禪也教過武禹襄(1812-1880)太極拳,後來武禹襄經過趙堡鎮,從學於陳清萍三個月。後來,其兄武汝在清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得到一本《太極拳經》,送給武禹襄。武禹襄刻苦參透《太極拳經》,參照所學,創立武氏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 李亦畬1832-1892 郝為真1849-1920 孫祿堂1861-1932(孫祿堂結合本身八卦掌和形意拳特點,創立孫氏太極拳,其特點就是開合、活步。楊露禪的滿族弟子中以神機(火器)營中的萬春、淩山、全佑受益最佳。其中全佑(1834-1902)的太極拳善於柔化。其子從漢姓「吳」,所以稱為吳鑒泉。吳鑒泉開創吳氏太極拳。他的徒弟有王茂齋、郭松亭、常遠亭、夏公甫、齊閣臣等全佑1834-1902 吳鑒泉1870-1942 王茂齋1862-1940 楊禹廷1887-1982 馬岳梁1901-1998 祝大彤1932-楊班侯(1837-1892)(楊露禪子)楊班候自小在楊露禪的嚴格教導下,得楊露禪的真傳。
楊健侯(1839年-1917年)(楊露禪子)楊健候也是自小在楊露禪的嚴格教導下,得楊露禪的真傳。楊班侯的弟子們李萬成(1865-1946),楊班候的弟子。林金聲(1913-1988)和賈治祥(1918-2009)是李萬成的弟子,習得班候系列拳架。汪祟祿- 汪永泉(1904-1987) 朱懷元(1911-1999) 朱春煊(1939- )如意太極石明1939-2000 汪永泉所傳下來的套路叫老六路,其實是大架的另外一種用法,以練出尺寸分毫諸勁為目的。
傳說,太極拳本來就有六路,就是把80多個招式,細分為六個段落。
楊健侯的弟子們楊少侯(1862年-1930年)是楊健侯的大兒子,師承楊健侯和楊班侯,打拳有楊班侯的冷脆勁。
楊澄甫(1883年-1936年)(楊健侯的三兒子)。楊澄甫先習文,從小刻苦習祖傳之拳。楊澄甫在北京、上海教拳,武德高尚,並先後出版兩本專著《太極拳體用全書》(1935年與鄭曼青編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與董英傑合著)。
熊養和曾師從劉和、劉仲仿(楊露禪民間外姓徒弟)、殷天禧、胡虎(後改名胡樸安)習練太極拳, 亦曾受教於楊健侯先生(楊露禪次子)。其所傳為修改自楊式太極老架的太極拳,兼具南北方太極之長,現已由其弟子通稱為「熊氏太極拳」或「楊家老架-熊氏太極拳」.1925年,陳微明依據楊澄甫的口述編成《太極拳術》一書,成為楊式太極拳最早的一本教材。其中收錄了《太極拳十要》一文是楊澄甫的重要口訣
楊澄甫的弟子們田兆麟 牛春明 武彙川(1890年-1936年)褚桂亭(1892年-1977年)原本在國術館教武術,因拜服於楊澄甫的太極拳功夫,帶藝投師。陳微明(1882年-1958年)是清朝官員,兄弟三人同時中舉(既考試得到好名次)傳為佳話。他原本師從孫祿堂,學習形意拳、八卦掌。後來經孫祿堂介紹拜楊澄甫為師。他文武全才,不但編寫《太極拳術》,還編寫了《太極拳術、劍術》(書中附錄楊澄甫傳授的太極長拳59式)、《太極拳、劍問答》。1925年在上海創辦致柔拳社,傳授楊式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
崔毅士(1892年-1970年)李雅軒(1894年-1976年)傅鍾文(1908年-1994年)趙斌 董英傑(1897年-1961年)。董英傑南傳香港成董氏太極拳。董英傑在香港和泰國曼谷,這些臥虎藏龍之地,普傳董氏太極拳。他的兒子董虎嶺得到其父的真傳,功架圓渾無間。鄭曼青把太極拳帶到到台灣、美國成鄭子太極拳。鄭曼青為了推廣太極拳,將楊氏太極拳簡化成37式,世稱鄭子37式太極拳。鄭曼青的徒弟有原習白鶴拳成名帶藝投師的黃性賢(1910.2-1992)。
黃性賢傳太極尋中道王輝鈞1955- , 徒孫王子和將老架拳,劍,槍,散手傳入台灣楊振鐸(1926年-)、楊振聲、楊振銘(1910年-1985年)又名楊守中、楊振基(1921年-2007年)都是楊澄甫的兒子。
楊振鐸把楊式太極拳傳遍世界各地,真是功不可沒。楊振銘是楊澄甫的長子,功夫綿裏透剛。他在二戰時,帶著一身功夫來到香港,改名楊守中。「守中用中」是太極拳的重要理論。楊守中在香港默默耕耘許多年,培養許多太極拳人才。楊振基是楊澄甫的三兒子,從小學習太極拳,後來編寫《楊澄甫式太極拳》,把楊式太極拳的重點公佈於世。楊守中的弟子們楊瑪莉是楊守中的女兒,巾幗不讓鬚眉,得到父親真傳。

風格與特點
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優美、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平正撲實、由鬆入柔、剛柔相濟,一氣呵成,猶如湖中泛舟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簡潔,深受一般大眾的喜愛,故而流傳最廣。楊氏太極拳動作要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此動作之完成,乃下一動作開端,綿延相續。心法上亦要求一氣呵成。

楊氏太極拳的套路
傳統拳套有三路:大架、長拳、中架、及小架(亦稱用架和快架)。楊澄甫雖然只公開傳授大架,但曾傳一路「太極長拳」與陳微明[2]。此拳單招與大架極為相像,但一些招名有別,亦多出一些大架所無之招式。楊家支派王蘭亭王府皇家太極拳的太極拳架,為楊氏太極六十四式老架。楊家支派「府內派」的太極拳架(不包括小九天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小架。其中老架可能出自楊家中架。楊氏太極拳還有打手(今人多稱「推手」),大履,散手,太極功等流傳於世。大架本是楊家太極拳門之入門基本拳架。楊澄甫簡化後之大架更比原本的大架和其他拳架都要柔和簡單得多,故很適合作為健身運動。為了配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一些人把楊澄甫大架再次簡化,編成更短的拳架流傳下來。8式、13式、24式、46式競賽、及48式等拳架都因此而被廣泛流傳。
全文節錄自:維琪百科,自由的百科